街坊福利會歷史
街坊福利會(Kaifong Welfare Association)是香港傳統的互助組織,自1949年開始在香港出現,由當時的民政處協助下建立,初期街坊福利會為街坊及當區居民提供贈醫贈藥、施棺派米、贈衣義學及免費留產等有關濟貧之福利工作。
本會於1967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,由當時政府部門發出之「社團註冊証明書」。
1967年佐敦谷新區街坊福利會會址開幕禮 (最後排由右至左數起第六位為理事蘇清根先生)
1967年第一屆理事會產生,當時的理事會決議加強會務,增聘名譽理事及名譽會員的名銜,藉著此聲望加強會務發展。圖為本會於1968年發出的榮譽名銜聘書。
本會早期的工作,為和睦鄰里、協助政府推行政策。本會經常協助政府部門了解地區及坊眾生活情況。圖中正是由本會理事代表接待政府官員。
1967年,佐敦谷邨十座為坊會之初期會址,老人中心於1977年成立,借助坊會之會址進行服務,圖中左邊為本會當時會長梁敬先生。
1978年,中心頒贈金牌予102歲人瑞葉潤意女士,圖中右邊為當時本會林卓庭理事長
1983年佐敦谷邨十座因改建關係,坊會榮遷至第十三座繼續服務坊眾。圖中為當日林卓庭理事長及主禮嘉賓一同剪彩,圖中右方第一位為當時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。
1983年坊會榮遷開幕當日,圖為當時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蒞臨主禮,旁為林卓庭理事長。
1990年,佐敦谷邨全面清拆,老人中心在社署及房署的支持及協助下,繼續於彩霞邨服務。圖中為當日開幕時理事長合照,中間是當時會長梁敬先生,其左右兩位分別是林卓庭理事長及財務主任黃國駒先生。
本會歷史
本會歷史
撰文:李和先生
摘錄自1997年12月15日出版 < 20周年紀念特刊> “本會的服務回顧及前瞻”
編輯:嚴芷慧女士
佐敦谷邨建成於一九六零年,共有十六座七層高之徙置大廈,當時香港政府興建徙置大廈源於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,大量災民無家可歸,政府有見市民棲身之急切需要,於是廣建徙置大廈,遍佈各區:如大坑東、觀塘雞寮、黃大仙、石硤尾、樂富、佐敦谷也是應當時之需要而興建,這可算是當時的社會特色。
五、六十年代,民風純樸,鄰舍關係親密,確實做到「日不關門夜不閉戶」,雖說當時生活較為清苦,但鄰舍經常互相幫助,確是「遠親不如近鄰」。當時仍未有一些街坊組織建立,一些有識之士如林立英先生、黃國駒先生深感有一組織成立,能使街坊鄰里互相聯繫,守望相助,患難相扶,因此開始有成立具有地方代表性組織之初步構思。
一九六七年,香港發生暴動,社會動盪,香港政府為了穩定社會秩序,當時的華民政務司計劃推廣全港性的街坊福利會,以穩定人心及社會秩序,而佐敦谷街坊福利會就於此時催生出來,當時的創辦人計有林立英先生、麥漢秋先生、梁棠先生、朱本容先生、黃國駒先生等。
一九六七年本會正式成立,定名為「佐敦谷邨街坊福利會」。在警務署登記並在華民政務司註冊。第一屆理事長為林立英先生,黃國駒先生任秘書。
創辦本會初期的目的,主要為扮演和睦鄰里,協助政府在區內推行各項政策工作之民間組織,為居民作橋樑,並本著四大信條:「守望相助、休戚相關、患難相扶、移風易俗」,為佐敦谷邨提供服務。
進入七十年代,香港人口開始老化,老人人口增多了,一連串社會問題開始出現,例如老少溝通困難、引致家庭不和、後生一代外出工作,老人在家無人關照、老人退休後寂寞無聊等等,當時街坊會等理事同寅深感社會之需要,於是應坊眾需求,倡議籌辦老人康樂中心。經本會理事同寅之努力,於一九七七年自資成立老人康樂中心,正式投入服務,以「關心長者、服務耆老」的宗旨為佐敦谷坊眾提供老人福利服務,會員由初期的數十人達至當時六百多會員。
進入八十年代,由於政府推行地方行政及代議政制,落實推行地區三層諮詢架構,再加上舊區重建,地區網絡瓦解,街坊會原有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慢慢減退。由於本會理事同寅高瞻遠矚,洞悉當時人口老化問題,籌辦老人康樂中心,成績有目共睹,而社會福利署亦嘉許讚賞,並於一九八一年邀請本會接受政府之資助和監管,就是此一契機,本會邁向另一階段,由民間之地區組織,成為扮演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。
八十年代末期,佐敦谷邨清拆,本會得到社會福利署及房屋署之大力支持下,於彩霞邨繼續營辦老人中心,本會之名稱亦正式易名為「佐敦谷街坊福利會」繼續為區內長者提供服務。理事會同寅深信能夠提供優質之服務,必須重視社會工作專業之價值,唯有運用社會工作之專業技巧,才能發揮社會服務達至最大之功能,本會同寅喜見政府通過條例組成社會工作者註冊局,本會對有關提高社會服務質素之行動,表示大力支持,使我們之受助者獲得最大之利益。